医问网
问答

胆碱酯酶14000严重吗

姚医生

主任医师江西省人民医院

胆碱酯酶是一种糖蛋白,不同的检测方法,其正常值的范围是不一样的。但不同年龄段人群,胆碱酯酶正常值范围存在差异。若用比色法测定血清胆碱酯酶,正常值在400U/L以下;胆碱酯酶数值升高到14000U/L时,即为明显升高,但升高幅度不能准确判断病情是否严重,还需结合具体疾病及其它相关指标进一步判断。但若采用酶法检测,胆碱酯酶14000U/L为正常范围,不要紧。

徐医生

副主任医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

胆碱酯酶主要由肝脏产生,因此肝脏中储存了大量胆碱酯酶。当肝实质受损时,由于肝脏中合成的减少,酶的活性会降低,但是诊断肝炎或其他肝病的敏感性相对较低,这有助于评估肝的储备功能和肝脏疾病的预后。

刘医生

副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

你好,这个胆碱脂酶14000是有些偏高了,这个胆碱脂酶的升高多见于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,也见于,肾脏疾病,糖尿病,高血压等等,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其他的辅助检查项目来共同进行诊断,现在各个医院里的辅助检查项目比较多,不能单靠一个检查项目进行诊断的,

崔医生

主治医师临沂市人民医院

血液检查出胆碱酯酶14000,胆碱酯酶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危害性,胆碱酯酶的参考值是14000,这个问题不严重。但是如果胆碱酯酶偏高了,可能就意味着出现了神经系统的疾病、甲状腺功能亢进、糖尿病、高血压等。

高医生

副主任医师宜兴市人民医院

你好,就目前的数值看还是很高的,需要注意,但是这个数值增高的范围并不能准确地判断是否病情严重。建议是先观察看看,饮食均衡,适当的运动,身体出现其他的异常需要及时的检查和治疗。注意不做情绪激动,不吃辛辣刺激,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。

何医生

主任医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

胆碱酯酶14000U/L是否严重,需要根据检查的方式来决定,如果采取酶学法进行检查,则检查结果14000U/L属于正常范围。但是如果使用比色法进行检查,则检查结果14000U/L偏高,如果没有出现其他指标升高的情况,则不需要给予特殊的处理,一般没有太大的临床意义。但是如果出现转氨酶等升高的现象,则考虑存在脂肪肝的情况,需要积极进行治疗。建议您定期到医院复查,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不要经常吃油腻的食物,适当的进行体育运动。

刘医生

副主任医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

我想问一下。我的胆碱酯酶13923。没关系。稍微高了一点。您平常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?我有乙肝小三阳。那可能会造成胆碱酯酶升高。也不需要什么特殊处理。肝功能正常即可。好的。好的

刘医生

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(北京铁路总医院)

胆碱酯酶14000并不严重,胆碱酯酶主要由肝脏产生并储存在肝脏中,当肝实质受损时就会造成酶活性降低,胆碱酯酶的合成减少。但胆碱酯酶对肝炎等肝病的诊断敏感性较低,只对评估肝脏的储备功能有一定作用。胆碱酯酶水平越高肝脏再生能力越强,相反胆碱酯酶水平越低,肝脏再生能力越差。严重肝损伤后胆碱酯酶下降是常见的,如果胆碱酯酶持续下降,肝细胞再生能力也会继续下降,那么此时的死亡率也很高。

樊医生

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

这种情况,要判断胆碱酯酶14000是否严重,需要采取一些检查方法。如果是采用比色法进行检测,胆碱酯酶14000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,因为这种方法测量时,无论男性、女性、儿童和成人,参考值都应该在130-310U/L之内;如果是采用酶法进行检测,胆碱酯酶14000属于正常的范围。

许医生

主任医师广东省中医院

不严重,胆碱酯酶达到14000说明肝脏的再生能力越强,相反胆碱酯酶越低,说明肝脏再生能力越差,胆碱酯酶升高并不严重,只要定期监测就可以。如果胆碱酯酶下降,都是在合并重度肝损伤的情况之后常见,尤其见于肝硬化、肝衰竭的病人,通过胆碱酯酶的检测,也是判定临床治疗效果及病情预后的1个重要的指标,若胆碱酯酶持续下降,肝细胞再生能力持续下降,则疾病的死亡率也是极高的。

相关问题
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能活多久
hpv52阳性怀孕了能要吗
hiv感染什么时候能查出来
55岁男性血糖高有什么危害
40岁的女人怀孕概率是多少
2岁宝宝脸上有白斑什么原因
2个月了月经一直不来怎么办
做卵泡监测注意事项有哪些
坐月子期间可以看会电视吗

风险提示: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平台中所有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代替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。医生及网友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,请谨慎参阅,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
信息来源: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数据、图表及超链接等)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(包括但不限于公司、媒体、协会等机构)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。

沪ICP备2021030065号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,举报邮箱:jiuyueseo@163.com

医问网  版权所有 © 2021